公务员考试中关于民法总则的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事主体
自然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法人: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也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
公平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民事法律关系
特征:民事法律关系是产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
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2年。
短期诉讼时效:例如,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这些内容在公务员考试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建议考生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以便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