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大学专业的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编制并发布全国及各区域的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以引导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使教育资源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
针对就业质量持续不高的专业,教育部将实施红黄牌提示制度,为高校提供明确的调整信号。高校需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这些专业,确保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减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教育部将进一步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虑就业状况、社会需求及专业评估结果等因素,确保招生规模与质量双重提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统筹协调招聘与升学时间
要求各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各类升学考试的时间安排需统筹协调,全部在8月底前完成,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准备和选择空间。
引导灵活就业
鼓励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发挥专业特长,实现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适应多元化就业趋势。
推出本地化政策举措
各高校需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推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举措,如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鼓励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和相应的服务。
提供就业服务和援助
对纳入实名台账的未就业青年,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促进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对低保家庭、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以及长期失业青年,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实行“一人一策”,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开展培训见习。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包括优化专业设置、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等,以确保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