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调档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虚假高校信息
声称有某高校或某专业的调剂名额,要求考生提前交费,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
保证录取承诺
在未公布国家分数线前,承诺100%能录取,但实际上这样的保证往往是不可靠的。
个人信息泄露
通过二维码等手段登记信息,骗取学生的考研信息,将本应免费的研究生调剂名额变成收费项目。
利用考生焦虑心理
利用考生分数压线、急于考上的心态,收取费用,声称依靠运气帮助学生升学录取,实际上并不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调剂保录”诈骗
谎称能帮助学生录取到理想大学,要求支付高额的“调剂费”,并承诺不成功退款,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调剂,或者退款难以实现。
低质量辅导服务
提供所谓的“复试保过班”等辅导服务,但实际上课程质量低,无法提供有效的调剂帮助,甚至存在机构跑路的情况。
只要“投档”,即能“录取”
个别人谎称不管考生是否符合投档条件,只要省招办“投档”,就能确保录取。事实上,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进行。
有“内部名额”,可“直通高校”
某些不法分子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名额”“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即使达不到录取分数线,也可直接协调办理入学。事实上,教育部明令禁止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
“低分高录”“降分补录”
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学校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误导家长,声称可通过“低分高录”“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方式录取考生。事实上,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
谎称提前批录取
骗子冒充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给考生家长打电话,声称学校提前招生,若想被录取需要提前交费,否则无法录取,后果自负。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冒充军校招生
骗子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谎称可以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并且恶意许诺有相关部门认可的学历,并承诺可以在部队工作等。
神秘的“内部指标”
骗子盲目相信所谓的“有内部指标”,利用家长这种心理谎称可以找到特批指标,进行行骗。
考生和家长应高度警惕这些骗局,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谎言,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