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对于大学排名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共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排名的参考价值
包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认为,排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包括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因此学校需要关注排名,但不应被其左右。
窦贤康(武汉大学校长)表示,排名指标虽然存在偏差,但基本上反映了学校的实力,可以作为学校运行状况的分析参考。
排名的局限性
窦贤康指出,排名中某些学科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偏差,有些排名的指标也不尽合理。例如,以论文和科研经费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章新胜(教育部副部长)则呼吁媒体对排名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认为高校对待排名应做到“眼开眼闭”,既要重视它,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排名的多样性
不同的排名机构使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因此排名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阿拉伯大学排名中,沙特的大学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国,不同的排名榜单(如软科、校友会等)得出的排名结果也有较大差异。
学校的应对策略
包信和强调,学校需要正视排名,将其作为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参考,而不是被其左右。
窦贤康认为,学校应该有定力,不被排名所左右,同时要利用排名来检视自身的工作,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建议
学校应理性看待排名:学校应把排名作为参考,而不是过分追求。排名结果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工具,帮助学校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关注排名的多样性:学校应关注不同排名机构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估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特色。
改进排名指标:排名机构应不断完善排名指标,确保其科学性和客观性,以更准确地反映学校的真实水平。
媒体和公众教育:媒体和公众也应正确看待排名,避免过度炒作和误解,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