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考试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变化:
20世纪90年代
引入公务员考试,考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
21世纪初
2000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将写作改为《申论》。
2002年,考试取消《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相关内容纳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并分为A、B两类。
2005年,取消A、B类之分,改为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2006年,根据《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将考试类别调整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
2007年,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合并为统一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再区分报考类别。
2010年代
2013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国考”和“省考”相结合的招录方式。
出现“三支一扶”、“选调生”等新型招录方式。
2020年代
2024年,招录人数达到3.97万人,创历史新高。
行测科目增设“政治理论”部分,全面考察考生综合素质。
笔试时间首次进入12月,备考时间延长至48天。
实行差额考察并在面试公告中载明差额比例,增加选拔透明度和公正性。
高达27542个计划被分配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
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退役士兵岗位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设置,体现国家对基层工作和青年人才的重视。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方向。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备考策略和选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