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大学》的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章节顺序
朱熹将《大学》的章句前后顺序重新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所谓的“经一章,传十章”的结构。原本《大学》的开头一大段被视为正式内容,即“经”的部分;剩余部分则为对这一部分的注解,即“传”的部分。
补充内容
为了使八条目在顺序上形成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朱熹补充了一段内容,来添补原文中缺少的关于“格物”的解释。
修改文字
朱熹将原文中的“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这一改动是基于汤之《盘铭》和《康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作新民”等表述。
重新诠释
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的主旨,把它从《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
分经分传
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理学化
通过对《大学》的分经分传、移文补传、重新注解等处理,朱熹成功将《大学》理学化,建立了以“格物致知”为枢纽的“内圣”之学,以及向外推展开的“外王”之学,重建了政治哲学。
这些修改使得《大学》的结构变得更加严整,逻辑更加通顺,并且体现了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尽管朱熹的改动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但他的学术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