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助教骗局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钓鱼:
不法分子通过内部人员在学校操场采访学生,透露参与的平台和成果,以此吸引学生并抛出诱饵,如保研或职场交流机会,要求学生填写问卷预约。
交流:
预约后,学生与所谓的“牛人师兄师姐”进行交流,这些人员可能并非真正的本校学生,而是助教。他们可能会用一些理论否定学生的成绩和价值,并推荐后期课程。
面试:
加入机构前会有面试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觉不是所有人都能加入,自己可能是经过筛选的幸运儿。
缴费:
面试通过后,学生需要缴费,通常使用个人账户收款,并可能被要求保密,不告诉家长。课程通常由企业老总或高管授课,涉及提高综合软实力、自我介绍、谈判学等内容。
上课:
缴费后,学生会上课,但实际上课程可能并不符合预期,或者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粉饰教师:
一些招生简章会夸大教师背景,使用模糊的职位描述,借助大企业品牌吸引学生。
虚造岗位:
存在虚假的“内推”名额,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当作不存在。
保送保过:
承诺高通过率,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录取,而将亏损转嫁给其他学生。
校企合骗:
声称与企业合作,提供某些专业课程,但毕业后学生被安排到与专业不符的工作岗位。
通过家教群诈骗:
不法分子在专门提供家教服务的群里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信息费用或押金。
防范这些骗局的方法包括:
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和承诺。
谨慎对待需要提前支付费用的情况。
核实教师和课程的真实性,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
不要透露个人信息给不可信的第三方。
对于任何看似过于美好的承诺保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