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公务员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类型
常科:常年开设的科目,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
制科:皇帝每年开设的特别科目,亲自考核选取人才,名目繁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达于教化等。
考试内容
进士:考“大经”和“时务策”。“大经”指儒家典籍《礼记》和《春秋左传》,考生需写一篇大经论文和五道时务对策题。
明经:考生首先写一篇论文,然后参加口试回答十条经义问题,最后笔试三道时务对策题。
秀才:唐初考取秀才的人数较少,考试难度较大。
考试要求
身材和容貌:要求身材挺拔,容貌端庄。
语言能力:要求说话以官话为标准,语言逻辑性强。
书法:要求有一手好书法,至少楷书要遒劲或秀美。
断案判词:要求文字优美,对仗工整,甚至要求用诗的语言来写。
选拔流程
考试选拔:考生经过考试选拔后,可加入国家政治体系,成为公务系统的人才。
守选制度:由于官职太少,人才太多,唐代设立了守选制度,考生通过考试后需等待一定时间才能获得官职。
考核方式
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的机构,负责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
考课内容:包括“四善”“二十七最”的政绩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品性和在职才能。
总结:
唐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严谨,要求全面,不仅考察考生的学术能力,还包括书法和判断能力。通过这些考试,唐朝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政治体系,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