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应避免以下警示: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聪明且有历练,但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他们往往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代价。
非黑即白看世界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无止境地追求卓越
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要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疏于换位思考
这种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难了解恐惧、爱、愤怒、贪婪及怜悯等情绪。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种人必须为自己做一次“情绪稽查”,了解自己对哪些感觉较敏感,问朋友或同事,是否发现你忽略别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重新演练整个情境,改变行为。
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他们往往忽视了冲突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结果可能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甚至积累更大的问题。
自视过高、完美主义
部分大学生理想脱离现实,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工作中他们不懂装懂,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他们给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是过于完美主义,职业目标定得极高,认为自己的职业道路会一路绿灯,忽视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困难,尤其是对自己能力的局限很少察觉。
悲观逃避、自轻自贱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毫无自信,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就是频繁的更换自己的生涯目标。他们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够好”,尤其是一旦毕业后求职出现挫折和挑战,他们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负面想法占了上风。然后他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原本的职业生涯的方向。根本原因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需求和能力。
唯意志论,忽视客观条件
这种大学生从小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相信无论是一个多么困难的目标,都能通过努力来达成它。他们往往忽视了客观条件,导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通过避免以上警示,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目标。建议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现实情况,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广泛扩展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并且学会换位思考和有效处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