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的档案审核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档案存放地确认
首先,需要确认考生的档案存放地点。
考察组会自行前往考生档案存放地,查阅考生档案。
学籍资料审查
审查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籍材料,包括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
核对考生身份,防止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情况。
审查学籍资料是否完整,确保有完整的学习经历材料。
审查是否存在高考移民等行为。
奖惩信息审查
审查在校期间的处分情况,包括国企、事业单位的处分情况。
如果发现考生有不符合政审要求的处分行为,不予录用。
党员、团员资料审查
审查入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异地入党情况。
审查党员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受过党纪处分等。
团员资料如果不齐全的,要求补齐团员资料或出证明。
学习成绩审查
大部分岗位不会审查考生学习成绩,但挂科太多可能会有影响。
极少数差额考察(录1人,政审2-3人)的单位,如中央选调生等会在乎考生成绩。
确定三龄两历
“三龄”即年龄、党龄、工龄,政审主要核实考生档案里面各种资料显示的年龄有无较大出入。
“两历”指的是学历和工作经历,政审会重点审查学历。
档案归属地
应应届生档案一般在学校。
档案内容核实
核实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有篡改、伪造、与事实不符等问题。
审查档案中记载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是否合理。
面审和函审
面审:招考单位人事部门或市县人事局、组织部派专员到拟录用人所在单位实地调查访问。
函审:通过发公函的形式调取拟录用人的档案进行审查。
其他相关材料审查
履历类材料,如《干部履历表》和干部简历等。
自传和思想类材料,反映考生的自我总结和思想动态。
考核鉴定类材料,包括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
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学术评鉴和教育培训类材料。
政审、审计和审核类材料,如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廉洁从业结论性评价等。
党、团类材料,反映考生的政治面貌和组织关系。
表彰奖励类材料,记录考生的荣誉和奖励情况。
违规违纪违法处理处分类材料,检查考生是否有不良记录或违法违纪行为。
工资、任免、出国和会议代表类材料,涉及考生的工作变动、职务任免等重要信息。
档案有效性
档案在自己手里是无效档案,任何单位都不得接收。
建议:
考生在考公前应提前查询自己的档案,确保所有信息准确完整。
如果发现档案中有错误或遗漏,应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更正或补充档案。
档案的保管和转递过程要确保规范,避免因档案问题影响政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