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大学的来历

陈老师育儿 · 2024-12-25 04:43:26

职业大学,也称为职业技术大学,是中国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类高等院校。其由来和发展历程如下:

清末至民国时期

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进一步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其中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外,其他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名存实亡。

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该决定颁布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

改革开放后

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再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务院颁布《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并提出了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进一步确认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将高等职业学校列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21世纪

2006年,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并启动“高职211工程”,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通过上述历程可以看出,职业大学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紧密相关,其设立和更名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期待,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