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开答辩的特点主要包括:
不平等性
参与答辩的委员会成员通常由副教授以上水平的教师组成,而答辩者是学生。
答辩委员会人数通常多于答辩者,且双方在知识、阅历、资历和经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双重身份
答辩委员会成员既是答辩的参与者(参辩方),也是评判者(裁判)。
内容保密性
答辩内容事先不公开,答辩者通常不知道答辩委员会会提出哪些问题。
表达方式
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辩论为辅。
答辩者需要准备充分,以便能够即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正式性与规范性
公开答辩流程更加正式和规范,通常会有现场观众观看。
公开性与公示
答辩过程按照学校要求公示,并可能邀请专家参与。
答辩题目的广泛性
答辩题目事先由答辩委员会拟定,通常包含三个以上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保密性。
答辩目的
公开答辩往往用于展示优秀论文或给一次答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再次答辩的机会。
公开答辩旨在确保学术质量和透明度,同时也是对学生学术成果的一种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