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诈骗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冒充身份类诈骗
冒充老师或学校工作人员,要求学生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冒充公检法机关,声称受害者涉嫌违法犯罪,要求转账至所谓“安全账户”。
兼职中介诈骗
以介绍工作为由,向学生收取中介费。
发布虚假兼职信息,诱导学生进行刷单或其他违法活动。
虚假交易类诈骗
推销盗窃,利用推销进入宿舍,趁机盗走学生财物。
虚假购票网站或二手交易平台发布门票信息,骗取学生付款。
网络贷款诈骗
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诱导学生在不明贷款平台上贷款。
声称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影响个人征信,诱使学生在网贷平台留下个人信息及借款。
虚假信息类诈骗
发放虚假录取通知书,诱导学生将学费等转账到指定账户。
冒充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求学生缴纳费用。
社交诈骗
通过网络交友,利用花言巧语骗取学生钱财。
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虚假交易,骗取学生的个人信息或金钱。
虚假征信类诈骗
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声称学生账户存在不良记录,诱导学生进行网络贷款。
虚假兼职类诈骗
承诺“零投入无风险”的兼职工作,要求学生先垫资或支付费用。
虚假购物类诈骗
通过假客服,以退款等理由诱导受害者转账。
网络游戏交易诈骗
通过高价收购账号等手段进行欺诈。
遇到上述情况时,学生应保持警惕,及时与学校或官方机构核实信息,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