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就业理论有哪些

土地鼠爱分享 · 2024-12-28 04:22:25

关于大学创业就业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描述型模型

由泰特曼(Tiedeman)和奥哈拉(O.Harn)提出的职业决策序列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职业发展是与人的心理发展同步进行的,特别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与职业决策发展的一致性。职业决策被看做是一个不断扩大与缩小职业路径、获得职业方案的过程,这个职业方案并不是“最终的”,而是要不断经过选择、执行、调整、修正,甚至可以回到上个阶段或步骤重新进行选择。

诊断型模型

伽勒特(Gelatt)等人提出的连续性决策过程模式。该模型强调职业决策应该包括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决策者应承担理性决策的责任。职业决策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个体意识到做决策的需要,并制定决策的目的或目标;②搜集与目的或目标相关的信息,同时调整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预测,估计可能的选择结果以及结果出现的几率;④根据价值系统,评价结果是否能满足需要;⑤根据可能的结果及结果的价值,按照一定的标准作出决策。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人应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该理论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

商机发现与市场了解理论

强调大学生应善于发现商机、抓住机遇,并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成功的创业者是善于发现商机、抓住机遇者,而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是成功创业的重要前提。

去爪理论

朱敏提出的观点,认为创业家应保持创意的锋芒,避免被MBA等教育机构磨掉锐气。创意分为分析型(analytical)和直觉型(intuitive),创业者应具备这两种创意。

理性选择理论

从社会学角度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现象,认为是“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择业就业规律与原则

探讨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规律、原则、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六业一体”的模式,并探讨促进学生发展、高校发展、雇主发展和社会发展“四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能力和策略,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参考。建议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结合这些理论,全面评估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策略。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