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骗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培训费骗局
企业以提供工作机会为诱饵,要求求职者支付培训费。
正规公司通常不会收取培训费。
工资差距骗局
企业在合同中承诺的高工资与求职者实际到手的工资存在较大差距。
应在签订合同时明确薪酬待遇。
虚假职位与工作内容不符
企业发布模糊的职位信息,诱导求职者应聘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工资福利过低,或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
根据《劳动合同法》,试用期工资有最低标准限制。
不签合同或合同陷阱
企业以试用等理由不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或使用非正式的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
兼职刷单
网络上声称“兼职刷单月入过万”的虚假招聘信息,诱骗求职者进行网络交易。
收取各种押金
企业以各种名义收取岗位押金、服装费、资料费等。
高薪诱惑
街头小广告或网络广告宣传的“高薪”工作,实际工作与宣传不符。
智力陷阱
企业在面试过程中要求求职者完成与工作无关的任务或作品,然后拒绝录用。
传销陷阱
企业以招聘名义诱骗求职者参与非法传销活动。
境外高薪诱骗
骗子宣传境外高薪工作,可能涉及非法活动,如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
黑中介陷阱
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各种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不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防范这些骗局的建议包括:
仔细审查工作邀请,特别是那些要求提前支付费用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
确认工作信息的真实性,可通过官方渠道或实地调查。
在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薪酬待遇和工作内容。
对于任何看似过于美好的工作机会,保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验证。
不要轻信街头小广告或未经验证的网络招聘信息。
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警方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