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报名中常用的术语包括:
专业 :指报考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英语等。学校:
指报考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院系:
指高校内的学院或系部,如计算机学院、外语系等。
批次:
指高校招生计划的不同批次,如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等。
录取控制分数线:
指高校招生录取的最低分数线,考生需达到或超过此分数线才有可能被录取。
非全日制教育:
指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的招生计划,如夜大、函授等。
本科:
大学本科的简称,修业年限通常为4年,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
专科:
简称大专或专科,修业年限多为3年,毕业后获大专文凭,无“学士”学位。
全日制:
指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日时间或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
非全日制:
利用空余时间自由性学习。
公立大学:
又称公办高校,指由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出资维持的高等学校。
私立大学:
又称民办院校,指非政府机构出资维持的高等学校,一般学费较高。
独立学院:
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民办性质。
211工程:
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计划。
申请/录取类术语
23fall/24fall:
分别指2023年秋季入学和2024年秋季入学。
GPA: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即成绩平均绩点,通过特定公式计算学生在校期间所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比重的加权平均成绩。
DDL:Deadline,截止日期。
AD:指没有任何奖学金的录取。
OFFER:在美国指有奖学金的录取,在英联邦就指录取。
Conditional Offer:有条件录取,通常包括语言成绩、GPA、押金、认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
招生类术语
Acceptance:大学正式批准并确认学生已被其录取。
Admissions Decision:大学招生委员会就学生申请做出的决定,可能包括录取、推迟、列入候补名单或被拒绝入学。
Admission Rate:被大学录取学生的百分比。
Admissions Officer:招生官。
录取批次:
一般分为本科提前批次、本科一批次、本科二批次、专科提前批次和高职(专科)批次。
省控线/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即本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考生需达到此线才能进行志愿填报。
录取投档线:
省高招主管部门依据各院校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而划定的具体院校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
招生计划:
各省通过平台或载体公布的每所高校在本省份的招生计划,包括计划的类型、办学层次、专业科类、学习年限、招生人数、学费标准等。
调档分数线:
在同一批次投档结束后,各校进档考生中的最低分数。
以上是大学报名中的一些基本术语,考生和家长在准备报名时应仔细阅读相关招生简章和指南,确保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