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俗学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及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与单项问题的研究。
民俗史:
对民俗事象的历史进行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
民俗志:
对一定范围(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科学记述、描写和呈现的研究方法。
民俗学史:
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研究史。
民俗学方法论:
关于民俗事象整体观察研究和具体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的探索。
资料学:
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讨论。
经济的民俗:
包括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
社会的民俗:
包括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
信仰的民俗:
包括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
游艺的民俗:
包括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征、价值以及保护实践。
现代民俗学:
研究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和应用。
其他相关课程:
如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外国民俗学史、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学影视作品研究、民间信仰专题研究、民间建筑与服饰、民间美术、民间节日等。
这些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物质、精神、心理、口头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世代传承的习俗惯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