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中关于三国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常识部分,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考试中的关于三国的要点:
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典故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和对诸葛亮才能的高度评价。
舌战群儒:诸葛亮在东吴与诸谋士的辩论,最终成功说服他们,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辩才。
千里走单骑:关羽保护刘备的妻子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猛。
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大雾和曹操的多疑性格,巧妙地借得箭矢,展现了他的智谋。
空城计:诸葛亮在西城无兵迎敌时,通过打开城门和弹琴唱曲的方式,使司马懿疑心生怕,从而退兵。
得陇望蜀:曹操打下汉中后,没有继续进攻蜀郡,因为他认为已经得到的陇右已经足够,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刘备为报仇关羽之死,对东吴发动大规模战役,最终失败。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分立: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小说《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公务员考试中,关于三国的知识点可能会以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建议考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熟悉这些重要事件和典故,以便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