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专业调整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如下: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科学布局学科专业。
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紧缺学科专业布局。
协调推进哲学、历史学等文科学科专业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校际联合体和人才培养基地。
打破学科壁垒,布局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储能技术、碳纤维、氢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现有一流学科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标杆学科。
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科冲击一流学科。
启动新一轮“双特色”建设,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培养机制、内容方法、理论实践等方面取得突破。
围绕吉林重点产业发展,加强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
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坚持高校自主调、政策引导调、市场供需调相结合,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对人才需求趋少的行业产业进行学科专业设置预警。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
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推动专业优化升级
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具体高校调整案例
吉林省将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新设一批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撤销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
四川大学撤销了31个专业,如音乐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等,而工科专业增设最多,尤其是人工智能类专业。
曲远芳表示,其学校将在2025年调整部分招生专业,包括新增药学二级学科【1007Z7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招生,以及调整【086000生物与医药】专业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大学学科专业调整旨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方向包括优化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完善调整机制、服务战略需求、推动专业升级,并具体落实在高校自主调整、政策引导和市场供需相结合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