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公务员考试常识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典故、科举制度、节日风俗、成语解释、文学作品、历史名人、地理常识、哲学思想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常识点:
文化典故
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
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要两只鸟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破镜重圆:乐昌公主与丈夫失散后凭借每人一半的镜子重聚,喻夫妻失散后重新相会。
烂柯: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长城:南朝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尺素:古代用于书写的一种细长的绢帛。
科举制度
科举:隋代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大小官吏,这是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性转变。隋朝开创的科举制,经过历代不断完善,成为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代至清代,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到了20世纪初,科举制走入死胡同,于清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和教育制度。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之名源于西周的乡举。因为考试在秋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闱。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会试即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礼闱、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会试后的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或皇帝委派的重臣在殿上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者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目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金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
节日风俗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达对自己过错的教育。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均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例如,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及黄庭坚的《清明》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典礼,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