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师避难层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功能、设置条件、面积指标和防火构造要求。以下是具体的分类和要点:
按功能分类
普通避难层:配备基本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栓和灭火毯等,适用于小型火灾或紧急情况。
高级避难层:更加宽敞和舒适,配备更多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泵、泡沫发生器等,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火灾或紧急情况。
设备避难层:主要用于存放建筑物的设备和机器,同时配备消防设备,以保护设备和人员免受火灾影响。
按结构分类
敞开式避难层:四周不设围护构件,通常设于建筑顶层或平屋顶上,结构简单,防护能力较差,适合温暖地区。
半敞开式避难层:四周设有高度不低于1.2m的防护墙,上部开设窗户和固定的金属百页窗,既能防止烟气侵入,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封闭式避难层(间):四周及隔墙采用耐火防护墙,室内设有独立的空调系统和防排烟系统,外墙及隔墙一般不开门窗,能够有效防止烟气和火焰的侵害。
设置条件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以确保需要避难的人员能够顺利到达避难层。
面积指标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的要求,一般可按5人/m²进行计算。
防火构造要求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墙与避难区分隔。
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
这些分类和要点有助于在设计和使用避难层时,确保其满足消防安全要求,为人员提供有效的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