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在抗震措施方面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般规定
混凝土结构房屋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非承重墙体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墙体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以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变形需求。
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的砌体女儿墙应与主体结构锚固。防震缝处女儿墙的自由端应予以加强。
混凝土结构房屋
箍筋加密:框架梁和框架柱的潜在塑性铰区应采取箍筋加密措施。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等结构的墙肢和连梁、框架梁、框架柱以及框支框架等构件的潜在塑性铰区和局部应力集中部位应采取延性加强措施。
体系特征: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筒体结构,外框架应有足够刚度,确保结构具有明显的双重抗侧力体系特征。
钢筋代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施工中需要以不同规格或型号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
砌体结构房屋
基本要求:砌体房屋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或芯柱,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5。
楼、屋盖设计:多层砌体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以下规定: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
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其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
楼梯间设计:与平台板梁可靠连接,不使用无筋砌体。
抗震构造措施
内力调整与抗震构造措施相结合,确保结构层面的延性。内力调整是通过各种内力调整系数来实施的,以保证结构的延性,实现“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
抗震构造措施主要针对构件,提高构件的变形内力,包括构件的最小尺寸、轴压比、配筋率、配箍率等。
其他抗震措施
选择合适的场地,避免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建造重要建筑。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加强建筑物基础,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设置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抗震单元,以防止地震时建筑物整体倒塌。
采用抗震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设施,如避震器、隔震装置等,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各种抗震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