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道路分类及设置
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快速路必须设分隔带,主干路应设,次干路可设,支路不设。口诀:“快主次支、必应可不”。
面层性能要求
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表面应耐磨、抗滑、平整。口诀:“强东莫滑冰”。
基层宽度及材料选择
基层的宽度应根据混凝土面层施工方式的不同,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口诀:“小三五轨六五滑”。
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基层。重交通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轻交通宜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口诀:“特重混凝土,重交稳定碎,中轻水灰配”。
路基试验段目的
确定每层虚铺厚度、选择压实方式、确定压实遍数、合理选用压实机具、确定路基预沉量值。
土压力与路基稳定性
三种土压力中,主动土压力最小,静止土压力其次,被动土压力最大,位移也最大。口诀:“主小被大静止中”。
施工降水的作用
截住坡面及基底的渗水,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或基底的土粒流失,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挖土、土方外运、坑内施工作业,有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与基坑稳定性,减小承压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力,防止坑底突涌。
路面力学特性与结构分层
路面按使用功能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道路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路面结构层、路基。面层分为上(表)面层、中面层和下(底)面层,基层分为上基层和下基层等。面层应具有抗疲劳、抗滑、抗水损、平整度、高温稳定性、强度和低温抗裂性。基层应具有承重、强度和扩散荷载能力,水稳定性。垫层应改善土基温湿度状况,避免面层冻胀,扩散荷载。要求一定的强度和水稳性。
路基排水与隔水
路基排水分为地面和地下两类,一般设置各种管渠、地下排水构筑物等迅速排水。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流危害路基边坡稳定时,可设置渗沟或截水沟。边坡较陡或可能受到流水冲刷时,可设置各种类型的护坡、护墙等。
路基隔(截)水: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路床标高时,应设置暗沟、渗沟或其他设施,以排除或截断地下水流,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或地面积水水位较高时,路基处于过湿状态或强度与稳定性不符合要求的潮湿状态时,可设置隔离层或采取疏干等措施。
附属构筑物防水
过街支管与检查井接合部应采取密封措施,防止渗漏水造成路面早期塌陷。管道与检查井、收水井周围回填压实要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相关规定。
这些精髓内容涵盖了市政实务中的关键知识点,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顺利通过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考试。建议在实际工作中也应用这些知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