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建造师因素分析方式

大政教育 · 2024-12-26 16:48:21

一级建造师在项目管理中,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进度、质量等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下是因素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确定分析对象

明确要分析的技术经济指标,例如成本、进度、质量等。

计算实际值与目标值(或预算值)之间的差异。

因素分解

将分析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可以计量的因素。

确定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排序,通常排序规则是:先实物量,后价值量;先绝对值,后相对值。

基数的确定

以目标值(或预算值)为基础,将各因素的目标值相乘,作为分析替代的基数。

替换计算

将各个因素的实际值按照排序顺序逐个替换到基数中。

每次替换后,保留替换后的实际值,并计算替换后的结果。

差异分析

将每次替换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前一次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异即为该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应与分析对象的总差异相等。

应用原则

在分析过程中,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每次只替换一个因素。

相邻两个成本值之间计算差额,以便更清晰地识别各因素的影响。

示例

以商品混凝土成本分析为例:

目标成本:443,040元

实际成本:473,697元

成本增加:30,657元

分析过程如下:

确定分析对象 :商品混凝土的成本。

因素分解:

产量、单价、损耗率。

基数的确定:

目标成本 = 产量 × 单价 × (1 - 损耗率)。

替换计算

假设产量增加:443,040 × 1 × (1 - 损耗率) = 443,040元

产量增加后:443,040 × 1.2 × (1 - 损耗率) = 531,648元

单价提高:443,040 × 1.2 × 0.99 = 531,648元

单价提高后:443,040 × 1.2 × 1.01 = 535,252.8元

损耗率下降:443,040 × 1.2 × 0.99 = 531,648元

损耗率下降后:443,040 × 1.2 × 0.98 = 525,715.2元

差异分析

产量增加:531,648元 - 443,040元 = 88,608元

单价提高:535,252.8元 - 531,648元 = 3,604.8元

损耗率下降:525,715.2元 - 531,648元 = -5,932.8元

综上所述,产量增加使成本增加了22,152元,单价提高使成本增加了13,104元,损耗率下降使成本减少了4,599元。

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因素分析法可以帮助一级建造师更系统地分析项目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项目管理策略。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因素分析法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