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缝的设置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它涉及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下是针对一级建造师考试的相关内容:
施工缝位置
施工缝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具体位置包括:
墙:可以设置在纵横墙的交接位置或过梁中部三分之一长度内。
柱子:宜设置在板顶面、梁顶面、基础顶面或柱帽下面。
梁:有梁托的设置于梁托下部;梁板一体时宜设置于板底下二到三公分。
有主次梁的楼板:应设置在次梁中部三分之一长度内。
双向受力等其他复杂结构: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留置施工。
单向板:宜设置在与板短边平行的位置。
条型或独立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悬臂部位、薄弱部位等不宜留置施工缝。
施工缝处理方法
对于施工间隔时间较短而未超过原水泥初凝的施工缝,要重点注意后浇时的均匀性,并且振捣时需要穿过后浇层到达原浇层五到十公分范围,使新旧结合密实。
对于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已超过原水泥初凝的情况下,一定要等到已浇砼强度大于1.2MPa后才能进行。
对于已硬化界面的施工缝,浇筑前需要把原砼表面上的杂质、松散砂石、软弱层、钢筋上的浮浆等彻底清除干净,并且对于钢筋上的锈蚀也要清除干净。
为了提高新旧层的结合效果,对原界面可采用人工凿毛,或水冲凿毛,或机械凿毛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高压水冲凿毛有设备要求限制,工地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使用不多,故工地多采用人工结合机械进行锯齿状切槽处理。
其他注意事项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1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钢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以上内容涵盖了施工缝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位置、处理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希望对一级建造师考试的相关内容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