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在水泥方面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凝结时间
初凝时间: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国家标准规定,六大常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均不得短于45分钟。
终凝时间: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长于6.5小时,其他五类常用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长于10小时。
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如果水泥硬化后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即所谓体积安定性不良,就会使混凝土构件产生膨胀性裂缝,降低建筑工程质量,甚至引起严重事故。因此,施工中必须使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
强度等级
水泥的强度等级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需求。通常,水泥的强度等级越高,其抗压、抗拉等性能也越强。采用胶砂法来测定水泥的3d和28d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根据测定结果来确定该水泥的强度等级。
其他技术要求
细度:水泥的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细度高的水泥流动性和工作性能好,但强度较低;细度低的水泥强度较高,但流动性和工作性能较差。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比表面积表示,其他四类常用水泥的细度以筛余表示。
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水泥在标准条件下达到规定稠度时的加水量。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水泥的流动性和工作性能。
化学指标:包括不溶物、烧失量、三氧化硫、氧化镁、氯离子和碱含量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水泥的化学成分和性能,如碱含量高时可能引起碱骨料反应,导致混凝土不均匀膨胀而破坏。
综上所述,二级建造师在水泥方面的技术要求涉及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如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化学指标)。这些要求旨在确保水泥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工程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