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治大气污染
施工场地的主要道路、料场、生活办公区域应进行硬化处理。
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对在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封闭。
不得在施工现场溶融沥青。
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作业时沿线安排洒水车,洒水降尘。
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砂石等散料应采取覆盖措施。
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的清运应采用专用封闭式容器吊运或传送,严禁凌空抛撒。
从事土方、渣土、砂石、灰浆和施工垃圾等散装流体物料运输的车辆应采取密闭或覆盖措施。
防治水污染
施工场地应设置排水沟及沉淀池,污水、泥浆必须防止泄漏外流污染环境。
现场存放的油料、化学溶剂等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应进行防渗漏处理。
食堂应设置隔油池,并应及时清理。
厕所的化粪池应进行抗渗处理。
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隔离网。
给水管道严禁取用污染水源施工。
防治施工噪声污染
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
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日期间进行强噪声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并协同当地居委会公告附近居民。
夜间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对于施工机械噪声与振动扰民,应有相应的降噪减振控制措施。
防治施工固体废物污染
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应及时运出。
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与所在地垃圾消纳中心签署环保协议,及时清运处置。
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运送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消纳。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结构系统由“策划—支持与运行—绩效评价—改进”四大要素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组成。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原则包括自愿性原则、建立并实施结构化的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管理措施、环境管理体系不必成为独立的管理系统等。
环境保护实施要点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与考核。
施工期间的噪声排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夜间施工需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并公告附近社区居民。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申领《临时排水许可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经沉淀处理后二次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存放,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运送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消纳。
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现场土方作业应采取防止扬尘措施。
施工现场内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于土方回填。
以上是二级建造师在环境管理方面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