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师在选择导体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导体的类型、敷设方式、环境条件以及工作电压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选择原则和要点:
导体的类型选择
导体的类型应根据具体的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来选择。例如,在土壤中直接敷设的电缆与在空气中裸露敷设的导体,其选择会有所不同。
导体截面的选择
线路电压损失应满足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及起动时端电压的要求。
导体载流量应根据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的计算电流来选择,且不应小于该计算电流。
当敷设路径的冷却条件最坏段的长度超过5m时,应按该段条件选择绝缘导线和电缆的截面,或只对该段采用大截面的绝缘导线和电缆。
环境温度的校正
导体的允许载流量应根据敷设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校正。温度校正系数可按照公式 k=√(t1-t0)/(t2-t0) 计算,其中 t1 是导体最高允许工作温度,t0 是敷设处的环境温度,t2 是导体载流量标准中所采用的环境温度。
导线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直接敷设在土壤中的电缆,采用敷设处历年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
敷设在空气中的裸导体,屋外采用敷设地区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屋内采用敷设地点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均取10年或以上的总平均值)。
中性线截面的选择
在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中性线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且应计入谐波电流的影响。
以气体放电灯为主要负荷的回路中,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
采用单芯导线作保护中性线干线时,当截面为铜材时,不应小于10mm²;为铝材时,不应小于16mm²。
这些原则和要点将帮助电气工程师在选择导体时做出合理的选择,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