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价员审核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常见问题:
审核依据不明确或不适用:
审核依据应当是现行有效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工程中标的报价单、施工合同以及相关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文件和规范。若依据过时或被新规定替代,则可能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
审核资料不完整或存在错误:
施工方的工程结算书、工程量计算书、变更、签证、索赔等文书是审核的重要资料。资料不完整或错误可能导致审核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有效审核。
审核计算不规范或错误:
审核计算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任何子目的删减都应有充分理由。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核结论的可靠性。
审核差额未充分说明:
审核过程中应详细阐述审核差额的原因和理由,并允许被审方进行对账和挑刺,以确保审核报价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审核认可未获得双方同意:
审核结果必须得到委托方和被审方双方的认可并签字确认,缺乏这一环节可能导致审核报告无法出具或效力不足。
审核流程不规范:
缺乏规范化审核流程会导致审核责任不明确,流程混乱,审核结果难以保证。
预算编制不精细:
预算编制若不够详细,会导致审核人员无法准确判断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增加审核难度。
信息缺失或数据不准确:
信息缺失和数据不准确会给审核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施工变更记录不准确:
施工变更若未及时准确记录,会导致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困难,甚至引发纠纷。
审核人员技能水平不足:
审核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若技能不足,可能影响审核质量和效率。
审核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包括审核方法选择不当、审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会影响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
沟通协调不畅:
各参与方之间信息不畅通会导致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影响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合同条款不明确:
合同条款不明确或模糊可能导致结算审核时出现争议,影响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工程造价结算报告填报错误或不规范:
报告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会影响审核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错误的审核结论。
材料和工程量出现差错:
若报告和实际施工中的材料和工程量存在差错,需要及时核对和纠正,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存在欺诈行为:
若工程造价结算报告中存在欺诈行为,审核人员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合同约定不合理或有违法行为:
若合同中存在不合理或违法行为,审核人员应指出并要求修正,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三超”现象:
即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设计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这类现象会导致工程造价失控,影响投资计划的有效控制。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审核流程和制度,明确审核标准和责任分工。
加强审核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心。
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审核流程,确保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强化信息收集和验证工作,确保审核依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加强与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严格执行合同管理,明确合同条款,减少因合同不明确导致的纠纷。
加强对工程造价结算报告的审核和抽查,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造价员审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资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