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控制系统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
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 其他回答
-
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和控制系统:
. 初始阶段(20世纪初):学前教育的概念尚不完善,主要由私人教师、私人幼儿园或宗教机构提供。
2. 早期教育改革(1950年代-197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学前教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受到政府的正式管理和控制。教育部门开始提出并推行幼儿园建设和发展计划,建立了一些公办幼儿园。
3. 教育体制改革(1980年代-1990年代):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政府鼓励市场经济改革,增加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并引入选择权,家长可以自主选择幼儿园。
4. 教育规划与政策制定(2000年代至今):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规划和政策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提高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水平,并推行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
目前,学前教育在中国正朝着普及化、均衡化、提质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学前教育的普遍入园,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学前教师培训和执业资格的管理等。此外,中国的学前教育追求综合发展,注重幼儿全面素质培养,强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控制系统可能在不同地区、时间段和政策环境下有所差异。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发展轨迹,具体的变化和控制系统还需考虑地区、政策和时间等因素。
- 其他回答
-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学前教育:在古代,学前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向儿童传授生活知识和技能,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礼仪规范等。这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学校和教师,也没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近代学前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我国近代学前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世纪末,我国开始引入西方学前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了一些幼儿园和幼稚园等机构,如1899年成立的北平香山慈幼院和1903年成立的武昌蒙养院等。这些机构开始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引进了许多西方教材和方法,如游戏、音乐、绘画等,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同时,我国也开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如“游戏化教学”、“情景教育”等,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学前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建设标准”等,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幼儿园教育,再到现代的学前教育模式和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等多个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中,我国学前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我国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