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部族简史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世界和自我边界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各个民族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建构出最朴素的世界观。“商人”是人,“鬼方”是鬼,所包含的价值判断不言而喻。鬼方部族是一个强悍的北部民族,生产方式采取农牧猎三重混合模式。鬼方从上古跨越至东周,延续千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有趣话题。在今天的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崖村西,有一处古城被称为鬼方遗址,1983年还出土了著名的石雕人像和鬼方祭祀灵牌,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对华夏远古文明的兴趣,在各类影视作品和玄幻小说中多有出场。迄今为止,世界学术界对于鬼方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化认识。最早关于鬼方的记载多数是神话,在华夏上古传说中,人文始祖皇帝就曾经迎娶鬼方之女,详情可见《世本》的描述。又根据《汉书·西羌传》的记载: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鬼方作为商周时期一个方国,充满了神秘色彩,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商朝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盂方的名称表示,鬼方只是一个局部政权,但是是一个力量强大的外患。同时,能够确认的是,鬼方控制的地带就是商王朝的边界。由于先秦时期的资料很少,加上文字系统形成并记载历史已经是甲骨文和金文成熟之后,鬼方的情况多为口述流传和文献的只言片语。遗憾的是,只言片语和蛛丝马迹能够提供的是鬼方历史的大致轮廓。从汉代开始,鬼方就已经成为历史悬案。比如,《诗经·大雅·荡》记载: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后来,《毛传》解释为鬼方,远方也。宋代朱熹集传中又认为:鬼方,远夷之国也,已经有秉持华夏正统论的话语影子。在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鬼字有隗、酧等多种异体形式。关于鬼方的源流和地望在古代已经出现了派系之争和学术分歧。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和经学家们,如孔安国、扬雄、班固、应助、韦昭、虞翻、范晔、宋衷、干宝、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认为,鬼方本意为远方、北方国,大概是后来的西羌,地理位置在陕晋中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而到了宋、元之后,一批学者如王质、朱熹、范汇、俞秘、惠栋、毛奇龄、李方湛、张澎、刘心玩等人认为,鬼方或许是通称,西南一带也可以为鬼方。但是,学术界主流看法是鬼方在北。大体来说,鬼方地望大约是在今陕北、晋西北及内蒙古中部地区,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鬼方乃塞种人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实际上到了周代,历史记载鬼方“又在宗周之东,其北亦为鬼方境”,鬼方地理位置在北得以明确化,也基本上与事实无误。在各类传世文献中,比如殷墟甲骨、《易经》、《诗经》、《尚书》、《竹书纪年》等资料都有关于鬼方活动的记载。鬼方的首领一般称王,而组织形式是比较原始的。从军事势力和部族争霸来说,鬼方的这支对殷人、周人来说距离最近,也有可能是殷周人心目中最主要的一支,现实威胁最大。近年来,有人认为鬼方即《山海经》中的一目国,颇为奇幻。但是,最经典的论断并没有肯定这种说法。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中,利用铜器铭文与古文献互相印证,追本溯源,对鬼方一族的认识贡献颇大。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氏羌来宾。能够看出,商朝末年鬼方的势力已经较大,武丁率兵征伐三年,才平定了鬼方部族。按照商朝的用兵规模,约在5000人上下,鬼方的军事力量似乎已经不容小觑。针对地理位置,王国维继而认为,鬼方“其族西至姸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问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指出了鬼方具体的地理位置,又把鬼方称为翟。故而,东周时期的“傀国”、“`怀姓九宗”皆出于鬼方。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可以看出,商周两代对于鬼方都曾大规模用兵,并击败了鬼方势力。到了春秋时代,鬼方被称为赤狄、丁零。王国维考据道,远古-黄帝时期鬼方称 “荤粥”、上古-尧舜时期称鬼方为 “山戎”、“猃狁”、西周称鬼方为昆夷。鬼方文化的陶器明显有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常见器物如A型鬲,侈口、短直颈或折颈,乳状笼足,高分档、短足根;陶器制造有轮制、泥条盘筑、模制和捏制法四种;器物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钉纹、回字形纹、指甲纹、圆涡纹、弦纹、锥刺纹、内填绳纹的三角纹和菱形纹及锯齿、带状、鸡冠状附加堆纹等。根据考古发掘,作战武器有戈、矛、马首刀、三委刀、蛇首匕等,还有防护用具头盔。青铜器既有仿照商人的类型,也有独立发展的类型。宗教信仰比较原始,崇拜人骼缕像,颇为另类。青铜、石、骨、玉生产工具及家畜、野生动物的骨骸出土反映出鬼方先民从事着相对固定的农、牧、猎经济生产。在商朝末年,鬼方部族发生分化,一部分亲商人,归顺了商朝,成为商王朝在今晋南的与族,文化上开始商化。汤武革命之后,鬼方族人又臣属于周王,“怀姓九宗”封授给了晋国,文化上开始了周化。战国之后,鬼方余部不断西进,迁徙到了今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故而,现代欧洲白人有亚马孙女战士的传说和德国柏林有以鹿为图腾的文化,在本源上与早期鬼方文化颇有关联。华夏王朝的边界在地方政权的兴衰演进中,实现了一次次扩展与变动。游牧民族势力此消彼长,走马观花,鬼方最终也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在民族融汇中失去了特定的族属。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鬼方这个古代部族,还需要更多的考古文献来充实认知。
- 其他回答
-
约在公元前13世纪时,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王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鬼方是商周时期活动在山西北部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有关鬼方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鬼”字有“隗”(音鬼)、“酧”(音鬼)等多种异体形式。
有关鬼方的文献记载是很多的,如《周易·未济》中说:“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里的高宗说的是殷商中兴之主武丁。
按照当时商对北方民族用兵的记录考察,每次用兵一般为3000到5000人不等。如果说以殷商的中兴之主用三年时间征伐鬼方,而未能完全将其击败或消灭,这足以说明当时鬼方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按照甲骨文的记载,鬼方被武丁打败了,败亡的鬼方是远遁、隐匿抑或迁徙,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总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商代末年,鬼方已经进入中原。
武王克商以后,原属商朝统治的鬼方便从属于周。鬼方人不断被内迁至中原。
周成王分封给晋国的始封者唐叔虞之怀姓九宗,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就是鬼方之隗姓,到周平王东迁,它已经和其他周朝的诸侯一样同列、同朝了,并且逐步与华夏族融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