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

思维教育馆 | 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         

问题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做为一个任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学生在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介绍预习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指导预习方法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4、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巧用评价激励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其他回答

以笔者经验来看在学生进入学校小学阶段以来学校一定会强调的是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学习习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孩子的预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应该慢慢具备,但是这一点往往会在实际学习中被作业或者是复习等多个环节占去大部分时间甚至被忽略,以至于很多孩子到了小学高年段甚至在初中高中都还没有行成,会让其后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让学习慢慢变成被动学习。

第一、要明白预习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任何学习的第一步,它的作用性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下预习和没有预习的对比。(记录一下上课时候的状态,老师上课接受难易程度,下课花时间写作业的多少)自己会深有体会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是否需要。也是减少孩子上课不专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孩子一般都是越熟悉上课越能专心。

第二、因为预习往往会花费孩子一些另外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孩子能省略就会上略掉,因此家长在初期可以适当用一些小的激励引导方式,根据每门学科的重点部分,给其一个预习的合适方式,她到底需要预习什么最好列出来,这样她慢慢熟悉了预习的方式和步骤,之后花的时间越少,也越有积极性。适当奖励,培养习惯。

第三,预习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主动发现自己不会地方的机会,给予她一个机会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鼓励她自己解决不会的地方,坚持一段时间,给她准备一个本子记录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当她发现一段时间后问题都自行解决或者从老师,家长方面询问后解决后会给予她很大的自信心。你会发现孩子可以后期自行学习很多其余或者更高年级的内容,也会对主动学习更加有自信,希望这些方法对你有用。

其他回答

学生预习可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预习内容要具体,要求要明确。比如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说,下课后自己预习下一课。这是不行的,因为学生不明白怎样预习?是把课文读一遍,还是扫除字词障碍?留预习作业必须内容要具体,要求要明确。还说语文老师让学生预习下一课,如果是一篇文言文,可要求学生自读,扫除字词障碍,能疏通大意。

第二,针对预习的内容,要有检查。人大都有惰性,只留预习不检查预习效果,对于自律性差的学生,预习是没效果的,配上预习检查,相辅相成,才会更好。同时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也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解。

最后,预习习惯的养成那就是贵在坚持。坚持每天都有预习,每天都有检查,自然就养成习惯了。

其他回答

一般而言,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预习的课程主要是小学语文,牵涉到数学课程的不多,甚至没有关系。可能有些数学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至于怎么样预习,如何预习,老师却讲得很少,只是随口一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学生自然也不会认真预习。要知道学生学习知识是连贯的过程,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性,而预习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数学课程的预习,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成绩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老师要在预习方面给予学生指导,重视预习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其他回答

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

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

3、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没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

以上这些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家长平时对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我想学生以上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是会逐步克服掉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在学期初的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除了极个别自制力非常强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心学习的,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情况,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当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从整体去把控孩子,外松内紧。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定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会精力充沛。

更多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