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的唱腔有什么特点?

思维教育馆 | 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         

问题描述

越调的唱腔有什么特点?求高手给解答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越调最早的时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体制的,后来由于受到梆子等戏种的影响,在演出的剧目上逐渐正规化,其具体形式是由“正庄戏”,即袍带戏到表现民间风情的外庄戏而发展变化。

其中“正庄戏”是取材于历史类演义小说,它的体裁唱少白多,词句语意较深。剧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为主。而“外庄戏”则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公案故事。并且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过去经常表演的剧目有《踢狮子》、《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乌江岸》、《两狼山》、《乳石关》、《关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像《打铁》、《卖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楼》、《官三怕》、《民三怕》、《送灯》等小戏。后来,越调除了在河南本省发展外,有的班社还向外传播远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郧阳柳林陂罗公庙舞楼上,就保存有“光绪三年二月内、阳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一乐也”的戏班题壁,题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调。1911年左右,越调有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出的剧本《火烧梅伯》、《赵公明归天》、《三仙妹》等戏还采用唢呐作为伴奏乐器。南阳大越调班子还曾经到过开封老羊市戏院演出。此后,著名的越调班社计有邓县老越调班、长葛县长庆班、舞阳大越调班、许昌一道辙班、襄城石行班与七班、禹州马车厂班、新郑县四街戏班等。后来,越调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尝试向城市发展。1915年新郑县越调演员和尚娃到郑州平阳里搭席棚暂做戏园,同年开封巨商李某从上海购置行头,于舞阳县请越调班演出。1917年,南阳公议社越调班进入开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轰动,又在开封最好的戏院丰乐园演出,售票单价超过豫剧,人们对筱金钩、罗金章评价很高,《豫言报》评价筱金钩“人以梅兰芳目之,实非过誉之言”。这段时间还有一位著名的越剧演员,名叫史道玉。艺名玉娃,工武生、须生。史道玉13岁进邓县曾塔冢李五章越调班学戏,习小生,兼习武生,一年后班散,转拜陈小金为师,出师后搭班演出,不久唱响。史道玉青少年时代已熟练并精于演唱南阳大调曲子,并通晓宛梆、汉剧、罗卷戏音乐。他嗓音明亮、音质纯净、韵味甘醇、音域宽阔,并富有创新精神。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史道玉不断把大调曲子、宛梆等音乐吸收融汇于越调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南阳越调音乐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细腻,善使气色,有“七窍出气”等特技。史道玉随孙万富班远征开封,演出大获成功,他主演的《芦花荡》一出戏被挂了三块金牌,声震省城。《长坂坡》、《赵云截江》、《辕门射戟》也很出色。后来,史道玉转演须生,尤以《孔明祭灯》最为叫绝,剧中魏延撞灭神灯,孔明绝望,有一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揉进微微痰音,沙哑哀沉,撞击人心,深刻地表现出诸葛亮心力交瘁即将辞世时的神态。史道玉的拿手戏另有《三气周瑜》、《抱灵牌》、《蝴蝶杯》、《篡御状》、《哭殿》等。在《抱灵牌》高珍哭灵时的唱腔中,他对传统的哭腔、哭滚白加以改造,并使其交织在一起,使其唱泣与共,古朴而又富有新意,深为观众称道。1933年,史道玉带领邓县之曲越调班赴开封演出,使南阳越调二次进入省会,轰动一时,成为越调发展史上的盛事。在1930年左右,张秀卿,李桂红,魏大妞,赵富兰等女演员开始登上舞台,而史道玉在曾敬一戏班时也积极培养女演员,为越调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李桂红是越调的第一位女演员,工旦角。艺名老桂红。她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曾在漯河唱坠子,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1913年至襄城县,搭越调戏班,活动于襄城、叶县、方城、南阳、唐河一带。李桂红主演青衣、闺门旦,扮相俊美,唱坠子练出了一副巧口、好嗓,唱腔圆润脆甜,吐字流利清晰。李桂红聪明机灵,应变能力很强,能将所闻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并自设唱腔,能一唱数百句。坠子的一些唱腔被她糅进老越调中,别有韵味,如《斩杨景》中佘太君“出自东方”一段唱,似娓娓叙说家常,流畅自然,朴实耐听。经李桂红改编流传的戏有《青龙山》、《五凤山》、《王金豆借粮》、《打豆腐》、《小八义》等,皆为唱工戏。她大胆尝试,引进坠胡,使越调音乐更加丰富,推进了越调唱腔艺术的发展。

更多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