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人的口音不会被带偏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最近看到一些南方朋友的评论,称担心他们的方言慢慢消失,呼吁保护方言,甚至还提出具体措施,比如公交地铁报站使用方言、学校幼儿园开设方言课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这种担忧的恰恰是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一些老年土著甚至到了忧心忡忡的地步,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很少担心这些。比如,我就从没见过东北人担心他们的方言会消失,而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种迹象。不仅如此,东北话还表现出很强的影响和渗透其他方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不仅影响不了它,反而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带偏”,你得跟着它的节奏走。记得在大学宿舍里,六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东北同学,你就看吧,四年下来,其他五人中至少有四人多少都会带点儿“大碴子味”。影视界更是如此,很多演员一张口,不自觉地就带出来东北口音,可你一查,他或她其实根本不是东北人。近些年,似乎东北话比港台腔更时髦、更洋气、更应景,以至于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语言类栏目完全被东北话“占领”,就连对自己方言和文化引以为豪的江南某国际大都市也未能幸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由于不同方言的风格和特点不同,导致其影响力、渗透力和生命力有差异。毕竟,语言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人们总是喜欢易于表达,且表达内容丰富的语言,如果这种语言同时具备生动、风趣、幽默的特点,人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拒绝呢?和部分南方方言相比,东北话恰好符合这一特点。我们都知道,东北话脱胎于冀鲁官话,音调接近普通话,这使得东北话能被绝大多数人听懂,以至于部分东北人甚至迷之自信地认为,他们讲的就是普通话,或者最接近普通话(其实最接近普通话的是河北承德话,其次是北京话)。仅仅容易听懂只是一种方言有影响力的基本条件,还远远不够。与其他方言相比,东北话最显著的特点是表达直接、热烈、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且自带喜感,符合东北人豪放、直率和幽默的特点,这才是东北话富有感染力的关键,也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小品喜欢选用东北话表演的原因。此外,东北人普遍对自己的方言比较自信,具有明显的“语言优越感”,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嗓门洪亮、“乡音不改”,任由你怎么评论。当然,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你可能对东北人这种语言自信无法理解亦或表示反感,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自信无疑对语言的存续、传播和影响大有裨益。可见,一种方言能否传承下去并为更多人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身的生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