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送臻师二首
问题描述
- 精选答案
-
我觉得应该先了解背景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文章摘要: 相对于政治诗、爱情诗、咏史诗和无题诗而言,李商隐的赠别诗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可能都要稍显单薄,这也是其赠别诗历来不受研究者重视的主要原因:不过,撇开固有的认知成果不说,我们通过研究李商隐的赠别诗来窥探其内心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们研究整个李商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 (共3页)文章关键词: 赠别诗 李商隐 情感内涵 社会影响力 艺术价值 内心世界 政治诗 爱情诗文章快照: 汉苑莺”;在《送从翁从东Jil弘农尚书幕》的末句他结以:“为言公玉季,早日弃渔樵”;在《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最后他写到“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在《酬别令狐补阙》中他再次重申“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等等,这些诗作一反其他诗幽深婉曲的特点,写得平白直露,并且也不讲究艺术技巧,只是急切地要传达出自己内心那种渴望进身的强烈感情。此时的李商隐已不得不放下清高和自恋,从世俗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他表现得比其他诗人更为迫切。这也说明在官家这一条路上,李商隐是始终难以放弃的。从他踏人科举之路的那一天起,到他郁郁而终为止,其问三十来年,他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受尽折磨,却始终不甘心远离官场,说明儒家“兼济”的使命已深深植根于他的思想深处。他一再写诗请求别人的引荐,以为可以通过这一条渠道挤身上层社会好一酬壮志,结果却总如镜花水月。我们一方面为他的遭际感到叹惋,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士人,这种精神却是不可缺的。当然我们说李商隐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并不是说他就没有过退隐之意。事实上,李商隐也时有避世思想。在《安定城楼》中他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们固然强烈感受到他“欲回天地”的迫切愿望,却同样也不能忽视其“永忆江湖”、“人扁舟”遁隐之心。应该说,唐社会实行三教合一的统治思想对士人们的影响是潜在的,文人们多是儒佛道三种思想兼而有之,只不过看哪种思想占主导而已。李商隐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但佛道对他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在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学过道,虽然最终他并没有真正“得道”,但道家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教研成果园:73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许多道人、隐者都有密切的联系,对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景仰的态度。如《寄永道士》:“共上云山独下迟,阳台白道细如丝。君今并倚三珠树,不记人间落叶时。”《赠郑谠处士》:“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越桂留烹张翰鲶,蜀姜供煮陆机尊。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对道家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颇有欣羡之意的。至于佛家思想,自其中国化禅宗以后,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之沾上边,加上唐统治者实行文化思想开放政策,使得僧尼道俗之间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佛家思想影响已渗入到了人们思想的深层领域。在此背景下,李商隐虽一心求仕,但也不可能与之绝缘。事实上,他与许多佛门弟子都有过密切交往。如《送臻师二首》:“昔去灵台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枷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别玄智法师》:“云鬓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住山期。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这些诗作都反映了他与佛家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佛家思想的体悟。而在仕途屡屡受挫,人生频遭不幸之后,他的这种消极退隐的思想也就时有流露。只不过,在他的意识层面上,儒家“兼济天下”的意识,自身“欲回天地”的目标使得他最终又不能完全远离仕途,远离官场。所以,他经常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之中,一如他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一样,他也时刻在进退之间徘徊。进,他有决心,可惜没机会;退,他有机会,可惜没决心。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诗中的无奈和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