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考研的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原本将世界划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但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新的理论要点,如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挤贡献等。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该理论认为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微观理论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即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指出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发展出来的概念,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和巩固。该理论强调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该流派主张通过教育、立法等手段来消除性别歧视。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基础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活塑造人的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流派主张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并关注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家务劳动不被当做工作等问题。
激进女性主义:主张彻底改变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被歧视和排斥地位,并寻求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性别平等。
这些理论和流派为女性主义考研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结合具体流派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