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调剂过程中,以下学校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建议考生在选择调剂院校时予以考虑:
河南理工大学:
复录比超高,某些专业高达12:1,调剂招收五个,但进复试的大概能有60多个,没有绝对把握的,还是要慎重报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调剂要求低导致调剂人数扎堆,2022年复录比达到10:1,刷人很猛,慎报。
上海海事大学:
英专调剂复录比极高。
太原理工大学:
调剂要求很低,而且官网上还会故意隐藏调剂缺额,信息不公开透明,复录比超10: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作为B区巨热门院校,以往竞争都非常激烈,去年的复录比基本都超过10:1。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作为B区的“调剂小清华”,压分黑料是出了名的多,如果你没有绝对的把握调剂,尽量避开云南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是一个隐形的坑,人称“海王”,研招办会打电话咨询学生是否有时间参加复试,但是之后并没有给他们发出任何复试通知,且会故意拖延复试时间。
西安外国语大学:
存在修改调剂志愿后被取消复试资格的风险,且要求调剂系统中必须一直填写该校不能修改。
杭州师范大学:
调剂复试比例过高,有些学校甚至高达10:1。
东北师范大学会计学:
调剂复试比例达到800%。
山东大学:
调剂复试比例高达20:1。
上海理工大学:
有“锁王”之称,调剂名额内定,调剂200+人陪跑。
首都师范大学:
考生填报志愿后,系统将锁定36小时。
各地党校、社科所:
规模较小,招生人数少,知名度也小,每年报考的人数并不多,名额常年有空缺。
国科大:
限制校外调剂,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研究所外,其他所有培养单位不接收校外通知。
中山大学:
一志愿报考生源充足,原则上不接收校外调剂。
中南大学:
学校总体生源充足,不接收报外校考生调剂。
暨南大学:
学校一志愿生源充足,学校不接收校外调剂申请。
浙江大学:
一志愿上线考生生源充足,不接收校外调剂。
北京大学:
不接收一志愿报考外校考生调剂本校各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
学校上线生源充足,所有专业不接收调剂。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类上线生源充足,一般不接收校外调剂。
兰州大学:
虽然调剂生源质量要求有所放宽,但仍然优先录取高质量调剂。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倾向于接收调剂生。
华南师范大学:
复试及录取结果公布较晚。
宁夏大学:
文科专业压分严重。
内蒙古大学:
中国史学专业分数奇低。
深圳大学:
偏爱被调剂过来的名校生。
吉大师大外语:
连本校学生也压分。
河北大学:
复试系统开放前联系过老师,向老师再三确认可以报考后并没有发复试通知。
31. 汕头大学:有的学院调剂复试都结束了,拟录取结果也通知给了考生,但是调剂系统还开着。
这些学校或存在较高的复录比、信息不透明、压分严重、不保护一志愿等问题,考生在调剂时应当慎重考虑,避免陷入不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