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研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
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
高校会按月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手中。
直博生和招生简章中注明不授予中间学位的本硕博、硕博连读学生,在选修硕士课程阶段按照硕士研究生身份发放国家助学金;在选修博士课程阶段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发放国家助学金。
研究生在学制期限内,由于出国、疾病等原因办理保留学籍或休学等手续的,暂停发放国家助学金,待恢复学籍后再行发放。超过规定学制年限的延期毕业生不再享受国家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
由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每年4.5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3.5万名。
博士研究生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为每生每年2万元。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当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将获奖情况记入学生学籍档案,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学业奖学金
支持对象是中央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
中央财政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的标准以及在校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招生原则和方式
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
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选拔。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统一确定初试、复试时间。初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初试科目分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和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开展单独考试招生的招生单位和开展推荐免试招生中推荐工作的高校,均应具备相应资格。
加分政策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纳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的,可申请免试(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照顾专业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急需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确定部分扶持的重点学科专业。
这些专业学科一般人才需求量较大,但报名生源较少,因此相较其他专业,其分数线会低10分左右。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其分数线也很低。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工作单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范围,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
综合考核、延保、保研、破格录取、优秀营员
综合考核主要针对985/211高校的应届生,考核时间在每年的9、10月份,通过考核的考生基本会被录取,录取优先级高于普通统考生。
部分院校为留住本校学生,提供延保政策,即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如果考研过线且复试及格,可直接录取。
夏令营政策:优秀的夏令营营员可能获得直接录取、优先进入复试等优惠。
破格复试:典型例子是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或在特定项目中表现突出的考生,可申请免试(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这些政策为研究生考研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涵盖了经济补助、学术奖励、招生选拔、加分照顾等多个层面,旨在鼓励和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