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被视为“劝退专业”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收益越来越小:
随着全国扩招,考研难度增加,而学历的含金量逐渐降低。许多考生发现,尽管考研能带来一定的优势,但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有时甚至不如本科毕业生。
生活焦虑:
研究生生活充满压力,许多人在研究生阶段发现,搞研究并不完全取决于学历,而是更多依赖于天分和努力。这种现实与预期的不符会让人感到失望和不快乐,从而产生劝退的念头。
专业就业前景不佳:
某些专业如哲学、社会学、工商管理、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在就业市场上需求较少,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即使考研继续深造,也往往难以摆脱就业困境。
疫情冲击:
近两年疫情对多个行业造成冲击,如外事活动、国际会议、出入境旅游等,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工作量骤减,恢复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这些专业的劝退情绪。
专业选择不当:
有些专业可能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例如,哲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只能选择当老师,而教育岗位竞争激烈,生育率下降进一步减少了对教师的需求。
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专业如工商管理,虽然社会需求量较大,但招收的多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大学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在市场上经过长时间锻炼,这使得考研后的就业优势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考研被视为“劝退专业”主要是由于收益降低、生活压力大、专业就业前景不佳、疫情冲击以及专业选择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更加理性地评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跟风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