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循环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排血量不足,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并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包括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
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机制、心功能不全分级(四级)。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如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心源性哮喘、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疲乏无力;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
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等。
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可由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急性机械性梗阻、急性容量负荷过重、急性左室舒张受限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心源性哮喘、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疲乏无力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心脏标志物等)和心电图。
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机械通气等。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包括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各类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重点疾病包括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冠心病
冠心病的主要分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
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表现为中毒症状明显、病情重、进展快,常发生栓塞;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病情较轻、进展缓慢。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这些内容在考研中占据重要比重,建议同学们重点掌握,以便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