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年名词解释出题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关于戏剧考研如何出题的信息:
名词解释的出题特点
名词形式为专业性术语,而非简单性名词的冠名。例如:内部规定情境、舞台调度、舞台区位、演剧观念、同台多景等。
考察内容具备中等戏剧理论之上的考生,而非具备简单戏剧理论的考生。例如:舞台焦点、舞台区位、旁白等,而非基本常识的考试,如曹禺、茶馆、雷雨等系列基础常识。
全部剧院的名词不考,中外戏剧家名词不考,仅2006年出现过“肖伯纳”。宽泛概念不会考,如表演艺术、古罗马戏剧、日本戏剧等。熟练掌握也可以融会贯通来答题,去得到相应的分数,05年后非常规出题内容如“戏曲类词条;如,诸宫调、门帘台帐、正末、赵儿、守旧等;专业性更强而非书籍知识;原则三年内不重复,即使重复只重复一个”。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出题特点
简答题和论述题同样考察考生对戏剧表演、导演基础知识的掌握。近年来,除了要求答出书本上的基础内容外,还需要考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这就体现出举例的重要性。
论述题会与戏剧教育相结合有字数要求。回答论述题时,考生的作答需要有规范的论述格式。
其他注意事项
考查形式多样,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在社会和审美方面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名词解释题量有限且比较常规,对于热点考察概率比较低,一般都是出自于书本上的内容。在整理了十所院校的名词解释后,通过分析考频,发现有十大名词解释出现次数最多。在最后二十天冲刺阶段,通过掌握这些考频最高的名词解释,及时查缺补漏,抓住重点。
综上所述,戏剧考研的出题方式主要围绕专业术语、中等戏剧理论、简答题和论述题等方面,强调对戏剧表演和导演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注重实例分析和规范论述格式的使用。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重点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历年考题和参考书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