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常用的术语及其解释如下:
报录比
定义: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
分类:
考前报录比:报考人数与拟录取人数的比例,可能小于1。
考后报录比:实际报考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
意义:报录比大于1说明报考人数多于录取人数,小于1则说明报考人数少于录取人数。这一数据可以反映专业的热门程度。
考研国家线
定义:考研国家线是教育部根据硕士生培养目标、年度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的,是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标准。
内容: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实行统一的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
学术型硕士
定义: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类型为学术型学位。
分类: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13大类。
专业性硕士
定义:专业性硕士具有职业背景,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习方式:主要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学习两类。
同等学力考生
定义:报考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者是指未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业务水平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的生源。
特点:这类考生没有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在职研究生
定义:在职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内,以在职人员的身份,半脱产、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类型。
变更:2016年“在职研究生”改称“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
定义:非全日制研究生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培养方式: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
这些术语在考研过程中经常用到,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考研的各个环节和具体要求。希望这些解释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