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常用的虚词包括以下几种:
而:
用作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和转折关系。例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何:
用作代词或副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什么”或“哪里”。例如:“尔安敢轻吾射!”(《出师表》);“沛公安在?”(《鸿门宴》)。
乃:
用作副词,表示“竟然”或“于是”。例如:“而乃不知反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其:
用作代词,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译为“他”、“他的”或“那些”。例如:“其声哀怨”(《琵琶行》);“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所:
用作结构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地方”或“……的原因”。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此吾之所闻也”(《师说》)。
为:
用作介词或动词,表示“为了”或“因为”。例如:“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卫灵公》);“为天下理财”(《答司马谏议书》)。
以:
用作介词或连词,表示“用”、“因为”或“由于”。例如:“以吾一日长乎尔”(《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因:
用作介词,表示“因为”或“依靠”。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势利导”(《谏太宗十思疏》)。
于:
用作介词,表示“在”、“对于”或“向”。例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公孙丑下》);“于今为烈”(《出师表》)。
之:
用作代词、助词或结构助词,表示“他”、“这个”、“到”或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例如:“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些虚词在考研中经常出现,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含义对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建议考生通过阅读经典文言篇章和多做相关练习题来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