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的所谓“黑幕”通常指的是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不透明或不正当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研黑幕:
虚假宣传和数据不实
某些培训学校在宣传材料中夸大其词,例如自称“由教育部批准建立”或随意提前办学开始时间。
培训机构宣称的高通过率数据不真实,存在篡改数据的情况。
无照经营和偷税漏税
部分考研培训机构无照经营,逃避教育部门的验资和税收。
正规培训学校中也有偷税漏税的现象。
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
培训学校通过推出精品班、钻石卡、金卡、银卡制度等方式,收取高额费用,甚至承诺保证考生通过初试或考上研究生。
歧视本科院校的考生
部分院校在复试调剂时优先接受“985”或“211”高校的考生,歧视普通院校的考生。
调剂名额可能被内定,导致即使考生满足要求也可能无法通过申请。
复录比超高
有些学校的复录比极高,导致竞争激烈,部分考生即使分数较高也可能被淘汰。
关系户和导师偏好
部分考生反映,某些导师在招生过程中更倾向于录取与其有私交的关系户,而非成绩优异的考生。
评分不公和优待特定群体
在一些情况下,评分可能存在不公,导师可能会优待本校生或名校生。
泄题和改分
虽然较为罕见,但存在泄题和改分的情况,尤其是在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黑幕并不是普遍现象,大多数高校的招生过程还是公平和透明的。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考生在考研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和努力,同时也要关注和监督招生过程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