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导师的下场 存在多种不同的情形,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行为、学校政策以及其他外部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被劝退或变相开除
有名气的考研名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所在高校“劝退”或变相“开除”。
学生面临困境
某些导师可能会让学生承担大量杂活,如报账、写材料、订票等,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业。
导师可能会故意拖延学生的论文发表,甚至卡住不给学生签字,以此让学生在组里多待些时间干活。
导师可能会以最低标准给学生发放劳务费,甚至克扣学生的劳务费。
心理和学业压力
学生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感受到类似“阶级剥削”的压力,导师整天拿课题威胁学生,要求学生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
学生可能会因为导师的行为而提心吊胆,不仅学业上累,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
更换导师
-读研期间更换导师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如果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被导师退回,学生可能会面临延期毕业的风险。
学校对于即将退休的导师也不会安排指导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利益。
不同类型导师的下场
老板型导师:这类导师通常有自己的事业、公司或生意,可能会把公司的事情带进学校,让学生帮忙干活,有时还会给学生劳务费,但可能会耽误学生的学业。
地主型导师:这类导师会剥削学生的劳动体力和时间,甚至侵占学生的科研成果。
佛系型导师:这类导师通常不怎么管学生,事事交给博士生去指导,学生需要自己应对各种挑战。
控制型导师:这类导师会严格控制学生的生活和时间,让学生感觉没有自由。
好色型导师:这类导师的行为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建议
选择导师:在选择导师时,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教学风格和管理方式,避免选择可能对自己学业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导师。
沟通与协商:如果不幸遇到不良导师,学生应该及时与导师沟通,表达自己的困扰和需求,并寻求学校的帮助和支持。
记录证据: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学生应该记录相关证据,以便在必要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寻求帮助:学生可以向学校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门或导师的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