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的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的通知》中,允许招生单位根据自身接收调剂办法设置初试成绩要求,这虽然旨在提升供需对接的精准度,但客观上给部分考生带来困难,尤其是那些想要调剂进入非本校重点高校的考生。
教育者的偏见
部分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认为招收民办院校的学生可能会拉低学校的声誉,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对来自重点高校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机会,而对民办院校的学生存在不信任和歧视。
理工科院校的领导层多为理工科出身,思维较为僵化,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对民办院校学生的这些方面存在质疑。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普遍存在对不同院校背景学生的刻板印象,认为985、211高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强,这种主观情感导致一些导师或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出身较差的考生存在歧视。
复试环节的不公平
考研复试中,不同学校和专业对考生的要求不一,部分学校会在复试中设置加试环节,增加面试难度,以此来淘汰部分考生。
在复试过程中,导师的个人主观色彩会影响对考生的评价,导致一些出身双非或二本的考生在复试中处于不利地位。
报考院校的限制
部分高校在招生简章中会明确说明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研学生,或以门槛或设限的方式表示不招收专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考生的报考选择。
竞争激烈
考研竞争激烈,竞争对手来自全国各个层次院校,导致一些学校和专业在招生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起点院校更好的学生。
建议
提升自身实力:无论是哪个院校的学生,都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增加在考研中的竞争力。
了解招生政策:考生在报考前应仔细阅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其招生政策和要求,避免因为不了解政策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可能的歧视和挫折,考生应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坚持到最后。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考研中的歧视现象,为所有考生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和招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