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情境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
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和交互性,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对话实现的。
学习是个人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重构,这种经验不仅来自于个人的实践,还来自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及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情境学习
强调知识是在实际情境中获得的,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紧密相连。
学习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学习者需要在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探索和实践。
强调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总结,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认知学徒制
强调知识的认知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应该通过模拟实际情境来实现。
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学习者需要掌握思维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
强调学习者在模拟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指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人类学家Lave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情境学习进行研究,指出学习应该从参与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学习历程是由周边开始再不断向核心推进,逐渐深入参与真实的活动的过程。
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的真正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寓身认知
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认知是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寓身认知观和情境嵌入认知观较为被学界接受,而激进的寓身认知观和延展认知观受到较多批评。
情境嵌入认知
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与特定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密切相关。
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
延展认知
认为认知过程不仅发生在个体内部,还扩展到了外部环境和工具中。
强调认知过程是动态的,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和扩展。
这些理论为理解和解释学习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建议考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和任务,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