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关注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招生专业目录:
这是报考的依据,近几年高校改革频繁,专业调整较多,需要格外注意。专业目录一般在每年8月底9月初公布,考生应及时与招生单位联系,获取目录,确定报考方向。
公共课考试内容与题型:
由每年各科《大纲》详细规定,需要高度关注。尤其是政治考试大纲的变动较多,考生需注意。
专业课考试内容与题型:
需要自己去多方打听,因为教育部禁止招生单位划定复习范围。了解专业课考试内容对复习影响极大,关系到复习量的大小和方向。
报名人数与报录比:
报考人数可以明确同一目标院校、专业的竞争情况。报录比是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可以侧面反映专业的热门程度和竞争激烈度。
复试分数线:
是考研党对于自身复习备考情况的最直观参照数据。复试分数线越高,意味着备考难度越大。需要关注近五年国家线、34所自划线院校分数线等。
导师信息:
包括导师的论文、著作及其关注的书目。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必须关注的内容,有的学校专业课直接由导师出题,因此导师的书必看。
权威著作:
对于本专业考研的小伙伴来说,经典之作是必读的,包含最权威的论点和精深的见解。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小伙伴,需要寻找对应专业的权威著作。
招生单位信息:
包括研招办、院系及导师,他们提供关于考试范围、录取情况等方面的权威信息。
人际关系信息:
如刚刚考取该专业研究生的前辈师兄师姐、专业导师等,他们可以提供关于命题范围、考试特点等方面的翔实信息。
公开与半公开信息:
包括国家考研政策、招生单位特殊规定、专业目录、各单位招生简章等。半公开信息如导师所带学生情况、录取比例等,需要多跑几趟、多问几个人才能获取。灰色信息如专业考试命题范围、题型等,虽然原则上不公开,但通过努力多渠道搜集整理,仍然可以合法获取。
建议考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考研备考和报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