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审结的合同纠纷案
事件概述:
毕业生小夏因成绩未能达到目标院校录取标准,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王某,并签订了一份考研调剂委托协议,约定由某教育公司帮助其调剂到哈尔滨某大学,总费用为11万元。
某公司未能成功协调哈尔滨某大学,随后退还了小夏的费用,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小夏调剂到安徽某大学,但因小夏不符合录取要求而失败。
小夏未支付尾款,最终错过了调剂周期,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
法院判决:
法院判决某教育公司与考生签订的考研调剂委托协议无效,并退还考生全部费用。
苏州科技大学凌晨发拟录取通知
事件概述:
苏州科技大学在凌晨4点30分发布待录取通知,要求调剂生在半小时内确认,逾期则视为放弃。
这一做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质疑,认为学校在调剂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紧迫性,给考生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
后续反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苏州大学也采用了类似的紧急复试通知和确认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考生对调剂过程公平性的质疑。
考研调剂中的不公平现象
时间紧迫:
多所高校在考研调剂过程中采用了非常紧迫的时间安排,要求考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确认待录取通知,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不合理的,给考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信息不透明:
部分考生在调剂过程中反映,他们对于调剂信息的获取不够透明和及时,导致他们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影响了调剂的公平性。
这些事件和现象引发了社会对考研调剂公平性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建议相关高校在制定调剂政策时,应更加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受,确保调剂过程的公平、透明和人性化。同时,考生也应提前了解并确认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