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中涉及的中药五味包括 酸、苦、甘、辛、咸五种。这五种药味不仅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药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获得,如黄连之苦、甘草之甘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
具体五味的作用如下:
辛: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
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苦: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
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建议考研学子在复习中药学时,重点掌握这五种基本药味及其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